看完李安的电影《喜宴》后的一些想法。
Published:
前言
最近发现了SIFF(Seattl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与旦夕书店合作在SIFF uptown上映了李安的两部电影:《饮食男女》和《喜宴》。上周看了《饮食男女》,只觉得真是部好电影,潸然泪下但也无有更多的思考。昨晚看了《喜宴》,却是提供了更多的思考。
我走在Uptown的路上,闻着尿骚味,看着这座城市的市中心布满着homeless与drugs,而我却可以安心地看一部电影。这也又一次让我对这一整套社会运行机制感到失望。但我又能做什么呢?看看电影、发发牢骚罢了。
关于电影
《喜宴》是充满压抑的。李安当然聪明地在其中穿插了或多或少的笑点来消解其中人物所遇到的困境、或是令人窒息的场景。但在玩笑过后,只见一片狼藉。这或多或少也对应了本片的主要剧情:Simon自作聪明让威威和伟同假结婚,而后随着伟同的父母的到来,这一出“玩笑”或是“善意的谎言”竟是越来越不受掌控、一路走向了一个不可挽回的结局。回想起来,也是不禁让人发笑——谁能想到一个小小的灵机一动,竟会造成如此难以收场的结局呢?但转念一想,生活中不多的是小小的决定却自说自话地愈演愈烈,而变成了现今的我们吗?
结局
在观影前,来自旦夕书店的主持人给了一个相当comprehensive的报幕。他说道:“有不少电影评论员认为《喜宴》是一部喜剧片,但导演李安本人亲口反对了这种说法。可惜的是,当一部影片上映的时候,作者已经近乎丧失了塑造它的解读的权力了。但不妨让我们在看完这部电影以后去想想,电影里的人物都在最后获得了他们想要的了吗?”
我对李安的看法深以为然。《喜宴》绝不是一部喜剧,即使最后结局可以说是皆大欢喜,但其中穿插着的代际矛盾、文化隔阂 又与 从中国赴美的年轻移民的现实问题、同性恋情侣的爱情问题穿插起来,织起了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直叫人喘不过气来。
回到报幕员的问题。我一开始只觉得戏谑,用了一个巨大的谎言来包裹住所有人与事,最后母亲得到了看似是异性恋的儿子(至少有个名正言顺的老婆,也有个孩子);父亲“保住了这个家”,传递了高家香火;威威有了一个美国公民做老公,似乎绿卡也是唾手可得;Simon和伟同可以继续过他们美好的同居生活,只不过接下来家里会多一个连荷包蛋都不会做的威威和一个共同的孩子。 (PS:用不锈钢锅煎荷包蛋的要点在于在下油和蛋之前先空烧一会儿锅,保证锅的温度足够高,油可以把荷包蛋快速煎熟后托起来。威威没热锅就下了油和鸡蛋,那最后势必也只能随意捣鼓几下变成炒蛋了。)
高父早就看透了这个漏洞百出的谎言。但即使这个谎言如此的荒谬,似乎也给了剧中所有人一个美好的结局…
吗?
短期来看,诚然如此。似乎一切矛盾与问题都通过这个松散的谎言装了起来,扫到了地毯下不见了。但试问,剧中有哪一个人真正获得了自己内心里最想要的呢?
高母
高母(btw高母和我妈莫名很像)唯一一次真正表露自己的心意是在伟同袒露心声过后,与威威的对话里出现的。高母向往着新一代女性可以做自己的决定,不去依附男性,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威威自然也坦言自由往往伴随着代价,而且是太高的代价。而后高母就立刻退回了一个传统思想的ideology里(就像她过去几十年一直那样),劝威威作为女人还是需要老公孩子。
但高母真的满足于做一个家庭主妇吗?她难道不想有一个独立的人格、一次真正两情相悦的恋爱吗?高母真的会满足于做一个高父的高级秘书以及管家吗?这样的讨论在过去百年里国内外女权主义的思潮中已经被讨论了无数次,也无须赘述了。
Simon
Simon或许是距离自己想要的最近的那个。我觉得这傻白甜大高个美国人从来就没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只是他低估了伟同的家庭、或者说是东亚五千年的文化竟可以依旧在五千年后对着如此多的“现代人”产生巨大的影响。Simon或许和我一样,是个ENFJ,至少到最后他和伟同在一起了,也帮到了威威,甚至帮助高父保守住了秘密。也或许Simon一开始就不在这个唯唯诺诺、有话不说的文化里,所以对他来说也不需要藏着掖着,倒是活得通透。
伟同
我在观影过程中把伟同的故事project到了我自己的许多经历与情感上。这一次事件的“圆满解决”不过是伟同的又一次委曲求全。是的,他向他妈出柜了;是的,他似乎又收到了父亲的认可,在这套父权制体系里完成了作为儿子最需要做的事情(除弑父之外)。但我会去想象他在深夜、或者在重病时、又或是在死亡的前夜想起自己一次次通过包裹、隐藏住自己的非传统的部份来获取父母的认同的事件。他或许会感到像是有着一口无名火从肝肺一路烧到喉口,但怎么也喷不出来;又好似对着一个石头讲道理,费劲口舌,但回应自己的只有沉默。
伟同在那样的时刻里,想必一定是痛苦的、孤独的。他或许一辈子都无法获得父母真正的理解与共情。他的母亲想要的是一个异性恋的帅气儿子;他的父亲想要的是延续高家的香火。而这些似乎都只有谎言才能做得到。我们在此处似乎遇到了一个conundrum,再也无法向前。
但如若我们后退一步去思考呢?一个母亲最想要的莫过于是儿子对他自己的satisfaction,而伟同在美国的生活难道不让他自己满意吗?是的,他很忙,没法抽出大笔的时间来陪自己的爱人;他和Simon也会时不时吵架、斗嘴;美国也并不是一个对同性恋百分百友好的国度。但对伟同来说,难道陷入这样的细枝末节的小问题、或是在美国作为同性恋过着有挫折但却也有不可计量的快乐的生活 不是他想要的吗?从这一点上来说,高母应该是最开心的。她的儿子事业有成、家庭美满(而且是真正的美满,而不是多数情侣或夫妻表演出的美满),过着在情感上与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生活。想象一下如果高母可以真正为伟同开心,伟同将会有多么喜悦!只可惜,高母几乎永远地要活在传统家庭的母亲角色里了。她再也无法获得纯真的母亲对儿子的喜悦;而反过来说,儿子也再也不能获得真正的认可了。
伟同与他的父亲甚至可以说是更大的悲剧。伟同与高父如此的相似:相似的性格、相似的兴趣爱好(伟同喜欢健身、高父喜欢健走)、一样的性取向、一样的被压抑、一样的逃离家庭(伟同逃来了美国、高父逃去了军队)。然而就是这样亲近而又相似的两人,为了所谓的“家庭”不得不互相欺骗。对于伟同或是高父来说,解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明明向着互相倾诉心意就可以获得解脱与理解,但最终的结局却是把二人放在了谎言的两端,维持着脆弱的平衡。
伟同,你好可怜!!!
高父
高父的悲剧在前一part已有过叙述,在此按下不表。扭扭捏捏、纠结着、无法表达自己的内心,或许也不是他生性如此,只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了一辈子,早已习得性无助了罢。
威威
(我写到这里的时候已经有点累了。我又不是在写一份影评作业,为什么要逼着自己给所有人评价一番。) 威威是我最看不懂的。她表面上是为了绿卡、为了留在美国追求她的梦想而去和伟同结合的。但她或许真的喜欢伟同,以至于去引诱伟同、而后又愿意保下那个孩子,即使这意味着她这辈子或许都要和这个孩子绑定了。
这在我看来是一种新式的保守主义(说新式或许也不太恰当,毕竟这部电影是在1993年拍摄的)。在如今的美国,多的是硅谷娇妻。即使英文稀烂,但也莫名其妙待在了美国。这里倒不是要批评威威,毕竟威威还是有着自己的艺术理想的。或许结婚生子也不过是必要的代价罢了,何况可以和伟同与Simon这两位妙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或许反倒是个最好的结果。我接下来只是想骂那些脑子拎不清、神之乌之就到了美国当家庭主妇的人。wake up!在美国当家庭主妇也不过是另一个围城。你的圈子因为你稀烂的英文依旧只能是一个中国人为主的圈子,而在美华人的魔怔程度又会使得你原来就不大的社交圈变得像粪坑一样臭。美国的食品工业的发展路径也与国内完全不一样。你想吃点“好吃的”也只能高价买从中国进口的螺狮粉和各类零食。你想吃顿好点的兰州拉面会发现点了一个毛细但是其实从毛细、二细、三细、和“根本就是面团”都有的面;你想去逛街但发现对亚洲人最合身的款型在北美要么上得晚要么压根不上,还得找国内的人帮你肉身运过来;你想找点事情做,侍弄花菜、去游山玩水,最后发现自己过得离城市生活越来越远(或许是我这个排比句里最没有说服力的一句,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像我这么热爱城市生活)。总而言之,别被骗了!这里也不是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