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性与爱与亲密关系
Published:
前言
想要写这一篇很久了,但终究是有太多个人的情绪与经历的影响,迟迟无法下笔。这或许会是一篇不断更新、改进的文章。
思考壹•什么是情侣间的亲密关系?
性与爱或许都太过复杂,但亲密关系至少是大多数人从小就会接触的一种关系。它普遍存在在:1.父母与子女之间,2.情侣之间。自然的,1与2的亲密关系有类似之处,也有极大的不同之处,但往往对于2的处理与认知中会夹杂这许多对于1的经历的再现与反思。这份思辨中,我只会专注于情侣间的思辨关系,但可能会自然或有意地参考1中的元素。
那么,什么是一种亲密关系呢?作为一个物理学家,一个思考者,我能做的或许是在我每提出一个看似合理的定义后为它注上它的反例,以此来接近于一个“正确”的描述。
至少两个主体
第一个必要条件,是亲密关系是一个需要至少两个主体的关系。我很喜欢黑格尔的看法:亲密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主体的扬弃。黑格尔认为,主体遇到他者后,要竭尽全力去获得对方的认可,而最大的一种认可就是爱/进入亲密关系的认可。其中,双方个体都在与对方的交互中丧失了一部分主体。一个愚蠢却广泛被接受的理解是,二者的关系进入了一个零和博弈,而亲密关系不过是去“最大化”主体A与主体B各自在这段关系里可以获得的好处的总和。黑格尔此处用扬弃这个概念揭露了一个巧妙的辩证反转(dialectical reversal),那就是二者在亲密关系中都抛弃了自己作为主体,而把两个人作为一个整合的主体,再从这个整合的主体开始出发、运动。人恰恰需要抛弃自己的主体性才能进入一个更“高”的两者的亲密关系之中,而斤斤计较的“亲密关系”、零和博弈、纳什均衡最终只能导向个人利益高于整体利益的结果。即使在这段关系中个人利益可以最大化,也无法被真正称为一种亲密关系,因为这毕竟是一种自私自利、不为他人着想的行为逻辑。当然,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会有一些利他行为(altruism),但出发点依旧是为了最大化自身的利益(举个例子,多数的政治交易皆是如此,所谓quid pro quo)。当然,这里其实是个好的矛盾的起始点。这种需要通过他人来满足自我的机制或许可以自发地产生对自身主体性的扬弃。
那么,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可以立马得出以下几个推论:
- 很可惜,人是没有办法和没有主体性的事物进入亲密关系的。虽然只是少数,但一部分人对一个毫无主体的他者能提供的“亲密关系”坚信不疑。几个例子:认为初音未来是自己的老婆,甚至与初音未来“结婚”;把玩偶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赋予它“生命”与“自主意识”,以此来进入与玩偶的亲密关系。另一个与如今的科技发展更相关的例子是AI技术。AI并没有主体性,即使它无比类似于人的语言、海量的知识,但人是无法从AI身上获取爱的。AI在诞生的那一刻已经是完满的存在,它无需反思自己为何存在,只需要遵从它被下的指令。而一个真正的主体永远处在一个不完满的运动状态中。以上的例子都说明了无主体、就无亲密关系。
- 亲密关系中需要动态(dynamics)。扬弃后的产生的新主体必须开始运动,不然就会因为自身的矛盾(它的构成是inhomogenous的)分崩离析。这里的运动并不需要是世俗意义上的“和ta在一起让我变得更好了”。一个只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的“亲密关系”并不像是亲密关系,而更像是一场持续几个月的私教课。一段永远被卡在同一个矛盾的亲密关系只是悲剧,一段永远被困在一种享乐中的亲密关系毫无乐趣。一段无法前进的亲密关系并不能维持自身,就宛如在海里的金枪鱼一般,若是不再向前奋进便要窒息。
亲密关系与其他关系
需要陈述的是,亲密关系与朋友之间的依赖关系是有本质的不同的。其中的混淆或许来自亲密关系与朋友关系的功能性有所重合。其中,显而易见的重合有:
- 主体在这两种关系里都在寻找认同和理解。
- 伴侣与朋友都提供了基本的社交与情感支持。
- 伴侣与朋友多有兴趣与爱好上与主体的重叠。
- 伴侣与朋友多会与主体在生活的时空中频繁相遇、共处。
然而以上的特点并非亲密关系的基石。
反过来说,以上的特点恰恰构成了友谊(或其他关系)的基础。试想若是一个朋友无法提供认同、无法提供社交、无法共享兴趣、无法与主体相遇,那这样的一个“朋友”定然无法长久。 在与友人、或者其他非亲密关系中,主体无需将自己抛出给对方。
思考贰•什么是性?
性或许更加难以启齿一些。作为一个在中国长大、受东亚教育规训的人,我从小对性的认知与我的同龄人并无二致:我们都知道性是人的重要组成因素,但我们也知道这个社会的常态是不去公开讨论任何与性相关的事情。